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 页 >> 家长专区 >> 心理咨询
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
Date:2023/1/15 浏览人数:6544

文章导读:
      日前,中华医学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13.97%~19.57%之间,留守儿童、单亲儿童、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出,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超过了国际15%~20%的平均水平。专家指出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、帮助孩子顺利走出青春的烦恼刻不容缓。

      关注青少年“心理感冒”
     “孩子行为异常,学习成绩一落千丈,是孩子心理活动出现异常的普遍表现。像李女士儿子这种情况,类属于‘癌症性格’,主要表现就是遇到什么问题都压抑情绪,整天不言不语,门诊上遇到过很多。还有一种是‘冠心病性格’,与其正好相反,主要是因为盼望能获得别人的关注,所以凡事都很争强好胜。”省人民医院焦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很重要,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难免给孩子造成不少压力。从孩子自身成长来看,有压力是正常的,也是必需的,但若压力过大,不仅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,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,反而会使孩子染上“冠心病性格”和“癌症性格”。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重视的话,不仅对孩子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抵抗力下降等,同时,也易使其形成生理上的“病症”,心理防线一旦被触碰,就容易崩溃,残暴对待小动物,对生命漠视,甚至产生自杀念头。

  专家特别指出,“我国公众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的知晓率比较低,很多人认为精神障碍是成人疾病。其实目前研究显示,除痴呆外,各种发生于成年人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均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。”心理咨询不再是成人的专利,近年来,有调查发现,儿童心理异常日趋严重,在17岁以下的儿童、青少年中,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。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多动、违纪、焦虑、抑郁、任性、孤僻等,儿童精神障碍涵盖精神病、精神分裂症、躁狂症、多动症、抽动症、品行障碍等一系列问题。

  家庭教育方式很关键

  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在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,更要以身作则,为孩子树立健康学习的榜样。”专家强调,家庭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,不良教育方式与儿童少年行为异常、焦虑、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。严厉、专制、溺爱、放任的态度,这些都是不可取的。寄养或托管的儿童,父母更应加强对其的教育和交流,以防孩子精神空虚,除此之外,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压力也不可小觑。我国多数学校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,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,许多学生因学习、考试而带来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、失眠、神经衰弱、食欲不振、焦虑、抑郁等现象。

  记者采访时,交大一附院心理科李强教授介绍说,预防儿童心理问题,采用“逆向思维”更有益,例如,不要过分关心孩子,以免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,自大、目中无人;不要太亲近孩子,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相处;不要过分夸奖孩子,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;不对孩子喜怒无常,高兴时要星星要月亮也答应,生气时就对孩子乱发脾气,这样会使孩子的情绪反复无常;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,致使自己的权威性降低;更不要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批评或嘲笑孩子,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,或导致反抗、残暴、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;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尽量帮助他去分析问题而非事无巨细的安排到位,要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。

  专家建议家长,如果发现孩子疑似心理异常,可通过交谈的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心理不畅,如果对孩子的心理把握不准时,可到医院咨询。

  莫错过黄金培养期

  由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比较难发现和诊断,国际上仅有约20%的儿童青少年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,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。并且,我国在此方面专业人才的缺失程度也令人堪忧。据统计,美国4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1名是儿童精神科医生,而我国2万名精神科医生中仅有不到300名儿童精神科医生。一些儿童专科医院和基层医院甚至没有儿童精神科医师。

  有关业内人士称,儿童表现异常,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儿科医生咨询,但目前来看,我国相关领域人才还是比较缺失,使得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误诊率很高。比如一些孩子频繁打嗝、不停啃指甲、眨眼、清嗓子、肢体抽动等,这些在精神科医生看来很明显的症状,最后被诊断为耳鼻喉疾病,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。如果儿科大夫具备精神科知识,或者儿科与精神科能联合起来,或许这样的问题就能解决了。

  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认为,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,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,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,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,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;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,那么,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,就比较困难,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。因此,提高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科学普及水平,提高公众知晓率,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迫在眉睫。